置頂公告
        搬家~
http://pusyuan.blogspot.com/搬家~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孽子


     孽子劇照 2002 原著 白先勇 導演 曹瑞原

一、孽子簡表
1977年 連載於現代文學
1983年 遠景出版公司集結出版
1986年 改編成電影
2002年 公共電視改編為20集連續劇導演 曹瑞原

二、台灣新浪潮
在1982-1996年這段期間,為台灣新電影的活躍時期,到達1984年為最高峰。
在當時隨著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許多弱勢的族群紛紛都浮出了檯面,一方面透過文本(註二)來向主流社會表露他們久被壓抑的心聲,另一方面也積極地爭取合理的平等權益。在此前提之下,女性主義、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與小說,開始竄起並造成一鼓炫風。電影方面,有「霸王別姬」、「囍宴」、「春光乍洩」,以及後來的「藍宇」、「十七歲的天空」、「藍色大門等」;小說方面,自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和邱妙津的「鱷魚手記」之後,以同性戀為題材的小說便開始發展起來,幾乎自成一個主題大類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更早之前的「孽子」。

三、孽子所反映的議題
「孽子」這部作品,確實是部“問題文本”。文本裡頭的幾個主要角色,都有自身所帶有的問題,且不停地尋求解決的方法。小玉的生父之謎、吳敏本身親情以及對張先生的癡情,而故事主角的李青則是要解決同性戀行為所引起的家庭問題,傅老爺子則是經過喪子之痛之後,尋求懺悔當年執迷於異性戀的絕對合理性。 白先勇並不避諱情色的描繪,但在這裡的目的是藉此來探討一個時至今日仍是一項深沉的問題:同性戀者及其家庭的救贖問題。在深入的探討之後,我們由更遠的角度來看孽子,會發現另外要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的情感與關係,這是在現代社會當中漸漸失落的,比如,小弟娃在劇院裡踩著凳子喊著媽媽的親情,或者龍子與阿鳳的愛情。

四、角色所代表的社會問題
1.李青 同志性向的出櫃入櫃
在性格方面屬於較內斂的個性,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圍繞在他身邊的朋友所遭遇的事件,而他本身也受到與事件有相同程度的震撼,李青被揭發同性戀行徑之後,遭父親逐出家門,在父子之間同性戀問題形成一道鴻溝。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舊有價值觀之下,若是李青的父親無法接受同性戀的迷思中得悟,這一場家庭悲劇仍舊會持續,都未見有轉機。結尾,李青仍然得在外頭流浪,無論是他本身,抑或是父親,都無法從家庭悲劇中得到超脫。

2.吳敏 象徵女性的地位
在這裡將吳敏切割成兩種面向,第一種面向是擁有傳統女性的壓抑懦弱的個性,在私底下面對另一半的態度是唯命是從,為了愛願意付出一切,願意為自己愛的人,去做自己不會的事情。而在面對外界時,又因為自身的同性戀身份無法勇敢的放情表達。第二種面向由吳敏對待感情的態度當中可以感受到,是屬於女性主義特質其中的一環,對於自己想追求的事情異常執卓,對於本身想要追求的目標絕不輕言放棄,並且極力爭取,無論是專業領域或者是感情生活。但是在父系體制之下,女性的地位始終是備壓抑的,在職場上尤其明顯,雖然女性與男性一樣在職場上班,但是薪水使終比同職位的男性職員來的少,而男女主管比率,則永遠是男性佔多數。

3.小玉/阿鳳 象徵內心與外在的病態衝突性
 小玉
有著父不詳的悲慘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也是受盡繼父的虐待,在這些不幸的生長環境中,發展出另一種為了保護自我而出現的外在行為以得到平衡,在外表上小玉始終維持光鮮亮麗的打扮,企圖使自己看起來過的很好,縱使在尋找生父的過程之中,線索是極為渺茫,也要強迫自己給人的印象是有希望並且生命的態度是積極的,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找不到爸爸。而這些內心的持續壓抑與外在行為的不協調,最終使他對於感情的態度轉變為,視有利益利用者為糞土。
 阿鳳
由於童年的記憶,必須戴著面具來面對他人,不輕易相信他人,暴力傾向,不將自己原本的情感用來對待他人。自我保護過度,導致有陰鬱的個性,對於自己所愛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只能用自己所習慣的方式去傷害所愛的人。

4.老鼠 象徵低層社會的邊緣族群生活
反映的社會議題為家庭暴力、虐待、色情、偷竊的社會問題。在處於弱勢的角色時,養成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的個性,並且衍伸出,偷竊的習慣性行為,並且藉由家中所經營的私娼館,帶出當時對於雛妓的問題,在當時的原住民是屬於社會的邊緣族群,在小女孩國小畢業時就被父母親賣去做雛妓,只有少數女孩能夠讀到國中,在送至私娼館之後,便施打荷爾蒙以促進發育,以滿足視覺上的感受。有誰會發現,他們所擁有的一付好歌喉。

5.龍子 象徵追尋自我的態度以及體制下的反思產物
與趙英一樣原本並不了解自己本身的性向,是活在一個強勢的生活體制之下,所培養出來的人,處於弱勢(註三)的龍子無法去尋求真正的自我。直到遇上阿鳳進而了解自己的性向所在。這裡點出在傳統的規範之下,有許多事情是處於弱勢的族群所不能自主行動的,以往認為高水平的職業是律師、醫生,直到近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漸漸接受了其他行業也能出頭天的想法。再當時的環境之下,是不容許差異性的存在,如果晚出生個30年,或許能夠過的幸福一點。

6.楊教頭 社會資源的不足
當每個人遇上問題時,總有人會從旁協助,例如學校的心輔老師,張老師信箱之類的心輔機構。而另一方面社會上總有一些誤入歧途的小孩,會被類似楊教頭這種善心人士所收留,像是台灣早期的民間團體如戲班子的團長。但是劇中的一段台詞說出:我跟你有緣,就收你做徒弟吧。隱性的說出一個社會問題,述說著這些被救起來的孩子,只是冰山一角,有許多人終其一生無法獲得協助沉倫下去,顯示出社會資源的不足。

五、場景的意向呈現
在導演的心中,始終知道自己要的感覺是什麼,進而塑造出鮮明的印象,年代的設定是在民國70年代左右,為了再次重現當時的印象,製作團隊便開始創造出許多舊時代的假象,以達到其真實性。

六、服裝
不僅止於個人的服裝呈現,而是必須由整體著手,除了在各主角的服裝搭配上,阿青有格子襯衫,小玉的華麗風格,吳敏的有領襯衫,以及老鼠所代表的下層社會人物的破舊衣服,村民的小砕花褲子,皆成為製造年代印象的重要元素。

七、場景
在環境上也刻意製造出當時第一戲院於民國70年的風貌,住家裡的青綠色窗台,早起刷牙時蹲在家門前還有鄰居小孩道早安,老舊的國光巴士,甚至是因未鋪起柏油路而飛起塵土的路面。

八、色彩
在色調的選擇上面,將原本的顏色做抽離的動作,使其黯淡灰澀,如果顏色過為亮麗,則顯示不出當時70年代的氣氛。

九、特殊場景
在一些特殊的場景製作上如颱風淹水這段,則是運用了塑膠布以及沙包,作為颱風過後的感覺。

(註二)文本。泛指傳達訊息的媒介物,不僅僅是文字,更包含了圖像、符號,用眼睛接收的訊息傳達物皆稱作文本。
(註三)弱勢。泛指在握有強勢主導權的第一性之外的第二性。第一性可以是指向父系文化的男性,而剩下來的女性則稱作第二性;在過去西方以白人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第一性為白種人,第二性則為黑人,在孽子當中的第一性則為異性戀者,第二性則為同性戀者。

法國與台灣新浪潮的比較

 年代
法國新浪潮 二次世界大戰後並在戰後重建的年代,1959~1964
台灣新浪潮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

 歷史
法國新浪潮 二次大戰之後法西斯第四共合瓦解,法蘭西歷史的轉折點。表現了當時法國人民變革現實的決心和精神。
台灣新浪潮 台灣新電影運動,俗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在台灣的民國64年蔣中正逝世時,也發生過相類似的政權轉移情形。

 特色
法國新浪潮 鬆散的因果關係,開放性與不確定的結局。
台灣新浪潮 承襲新浪潮風格,並加入台灣元素,導演並不會給予太大的限制,除了台詞的限制之外,通常導演只給這場戲的一種情境、氛圍、感覺,剩下的便交由演員本身去碰撞出火花。

 雷同
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

 相異
法國新浪潮 是當時社會的的創新產物,由於不在棚內製作,攝影機運動大經常用橫移、推軌鏡頭,故採用了手持攝影機且場面調度帶動攝影變化,便產生出手提式袖珍攝影機的問世發明,並影響後來的拍攝手法,現今機動性較高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即是採用這種機器,接著是使用長鏡頭(註一)運鏡手法
台灣新浪潮 台灣在文化層面上是屬於文化輸入國,在外來風格的影響之下,台灣新浪潮接收之後,開始發展自己的特色,並且加入了後現代主義的元素使得台灣新浪潮,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與面貌。


(註一)長鏡頭的意思,好像就是攝影機的螢幕不動,讓人家自然進入到畫面。

台灣新浪潮


台灣新浪潮代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宣傳海報 1983 導演 侯孝賢


一、時間(1980-1990)
台灣新電影運動,俗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經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其中,最主要為呈現出有別過往的新興潮流,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豎立起台灣電影分界線的電影

二、地點
主要拍攝片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公司

三、開啟台灣新浪潮的歷史
 1.政治宣傳民國45年至民國60年)
1950年
「三大公營片廠」(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製片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為達到配合政治策略的要求,以及意識形態的鉗制下,全面進行電影管理及掌控。此時,台灣電影幾乎配合「反共抗俄」的文藝路線,使電影完全成為政治宣傳工具。
1960年
台灣海峽情勢略趨於穩定狀態,讓台灣經濟開始有著的發展。
1963年
中央電影公司新任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的電影製作路線,採取歐美寫實電影的拍攝風格,卻避免暴露社會黑暗面的審議規範,特意「隱惡揚善」與宣揚「人道關懷」的作法,頗受台灣市場的歡迎。
另外,大量導入新興元素的瓊瑤式「愛情」與「悲情」參予其中,持續擴展台灣電影的視野。
1970年
「十大建設」加速經濟發展。此後台灣社會開始從農業社會逐漸轉形成工業社會。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發展出回應社會需求的愛國電影、愛情電影、武俠電影、功夫電影及喜劇電影為主流的作品,成為民眾的娛樂之一。

 2.改革契機(民國78年至民國82年)
1980年
開始提高台灣電影的藝術性和國際性,聘小野、吳念真等新生代人才作為電影工業的主力。之後的劇情取材更為貼近真實的台灣社會,開始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採取自然寫實的拍攝方式,建立新的電影形式及電影語言。

 3.興起高峰沒落之後(民國82年至民國87年)
1982年
產生拍攝小成本電影的構想,「光陰的故事」則是當中代表,本片開啟解析真實社會現象,突破性的關懷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則被普遍視為新電影的首部作品。一方面因為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另一方面,也因為該片的自然寫實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間的差別。

隨著新電影持續快速擴張之際,卻因為少數拙劣混跡者的不成熟濫用,部份影片過度的自溺,致使電影品質良窳不齊,遂漸失利於票房,終至迅速消退。
1986年
楊德昌「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亦稱為「另一種電影」宣言)的論述,正式表達對當時的電影政策、大眾傳媒和影評體系提出強烈的質疑,其震憾性的言論闡述,宛如宣告「死亡」。
1987年1月24日
宣言刊登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另外,尚曾刊載於「文星月刊」以及香港「電影雙週刊」。一般而言,這群五十位新電影工作者與文化人所草擬發表的「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可以視為新電影的結束,及追求下一過程的「另一種電影」的開始。

 4.多元創作風格(88年—96年)
1988年 威權統治的逐漸瓦解,完全改變台灣歷史。從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和編劇,能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代歷史與個人記憶。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題材,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充分自由,正式邁入多元化的時代。

 5.代表作品
1983
《海灘的一天》  楊德昌
《風櫃來的人》  侯孝賢
《搭錯車》    虞戡平
1984
《油麻菜籽》   萬 仁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李佑寧
《玉卿嫂》    張 毅
1985
《青梅竹馬》   楊德昌
《童年往事》   侯孝賢
《我這樣過了一生》 張 毅
1986
《戀戀風塵》   侯孝賢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柯一正
《恐怖份子》   楊德昌
1987
《桂花巷》    陳坤厚

法國新浪潮


新浪潮代表電影 1959 四百擊(The 400 Blows)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


 時間
新浪潮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並在戰後重建的年代,1959~1964與法國政局的變化同期發生。(年約4~5年)

 地點
日本、加拿大、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巴西及美國均有自己的新浪潮(new waves)出現,而法國則是當中風格最明顯以及產量最大的國家。

 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西斯第四共和瓦解結束,1958年更是法蘭西歷史的轉折點。國號更改、總統易人,政府更換。表現了當時法國人民變革現實的決心和精神。

 由來
回顧第四共和國時期已經僵化了的電影。當時,電影創作者相對來說已為數不多,而且許多人已經上了年紀,因為自第二次大戰以來,人材更新十分有限。
為了保證法國電影能繼續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擔子交給在次要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緩的事了。總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來接班是勢在必行。
通過電影俱樂部、報刊雜誌、電影節這些文化網的訊息傳播,人們意識到,在法國只剩下走了創作生涯的末期的老導演。
而第四共和國大多數導演“背叛了”現在,躲進趣聞軼事或古裝片中偷生。通過那些短片才能在銀幕上看到當代法國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機,看到礦工罷工…
也正是在這些短片中,新風格漸趨形成,電影避免了特呂弗曾經痛斥的過分精雕細琢的敘事方式。這些短片可以是實驗作品,可以筆觸大膽,揭露時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電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這些特徵。

 精神
新浪潮影片最明顯的創新特質在它們不羇的外貌,這些年輕導演看起來不修邊幅,稱讚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反對棚內拍攝,在巴黎市區尋找實景拍攝形成一種通則。由於反對之前主義的棚內製作手法,紛紛轉向自然拍攝的風格呈現,
新浪潮雖然是劇情片,但卻可能是自超現實影片以來在敘事上最令人困惑、最不連貫的電影風格。一般而言,因果關係相當鬆散。甚至主角都缺乏目標;人物四處漫遊,突然介入某個事件,並花很多時間說話、喝咖啡、或看電影。而且劇情經常轉調,玩弄觀眾的期待。而更重要的特性是,它通常都是有不明確的結尾。其鬆散的因果關係接導致片末開放性與不確定的結局。

 流派
「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塞爾日.杜比亞納認為,新浪潮分為兩種,「手冊派」是新浪潮的嫡系,又稱為「學院派」一方面是通過正規途徑進入影壇,即融入正規製片系統的青年導演;「左岸派」則是是新浪潮的表親故稱非學院派,而這些左岸派也是博得年青的製片人或國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

 拍攝手法
由於不在棚內製作,場面調度帶動攝影變化,產生出手提式袖珍攝影機的問世發明,並影響後來的拍攝手法,因為攝影機運動大經常用橫移、推軌鏡頭,故採用了手持攝影機,接著是使用長鏡頭(註一)

 代表人物、作品
如楚浮「四百擊」、高達「斷了氣」、「法外之徒」、「跳接Jump Cut」、夏布羅爾的「表兄弟」、戈達爾的「精疲力盡」,、默的「獅子屬相」、侯麥、、賈克希維等。

 商業性
文化、社會形態、商業競爭等多重的需要使得法國電影當時要找到出路就必須變革,這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需要,也是商業經營的需要。
一批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和影評家,強烈要求改變當時法國電影現狀,並勇於投身到電影創作實踐中去的時候,他們的要求和主張馬上得到了電影投資人的認可。在商業資本的助推下,在1959年的法國,終於掀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新浪潮”電影運動。
但必須認識到,新浪潮對法國電影的革新不僅僅表現在電影的表現手段和藝術追求上,沒有一個資本家會心甘情願地資助你玩藝術。新浪潮運動更表現在對電影生產體制、製作方式的產業革新方面。
而且新浪潮運動在推崇藝術創新的同時,新浪潮的領軍人物幾乎都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推崇者,如夏勃羅、特呂弗、戈達爾等。他們面對法國無力與奉行“巨片”政策的好萊塢競爭的現狀時,鼓吹不用大明星、用低成本更靈活的製作方式也可以拍賺錢的電影。

 影響
當年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世界級的電影大師(有些直到今天仍活躍在影壇上),這種現象在20世紀的電影史上實屬罕見,甚至可以說獨一無二;影響最深,是因為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6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甚至可以說80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國際影壇的;作用最大,因為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生產了許多原創性高、有價值的影片,同時也證明了沈寂的電影工業,可以由有才氣、企圖心強的年輕人,僅僅因為對電影的純然熱愛、不斷創作而復甦。

期末專論 品牌行銷

當我們在為一個品牌作行銷的時候的時後必須要考慮到的是,如何吸引顧客,並且針對客層、性別、訴求、印象以及所賣的商品所代表的意義。其中包含了使用者的印象以及商品的印象。

 品牌的意義
大家都有聽過品牌,但是卻不太瞭解當中真正的涵義,有logo並不一定有品牌,因為logo只是一個字並不代表企業文化的形象與個性,任何一組部相關的字,都可以當作是品牌名稱,只有當我們給予他精神、個性、文化等內涵,才足以成為一個品牌,這時候我們必須作一系列的CIS設計,並作市場分析,來找出定位點,並塑造出形象。

 品牌與個人
同時品牌不只是一個圖樣設計,有時候一個人也是品牌,並擁有許多附加價值,尤其是名人,例如王建明,給我們的感覺是可靠的,陽光的,臨家男孩的形象,這時希望塑造這種感覺的企業便會與他結合,例如玉山銀行,麥當勞。
同時,許多企業老闆也可以代表公司品牌,公司老闆的個性影響企業文化,這時候甚至可以考慮使用該創業者作為一個公司的logo。

 品牌與國家
當我們看到巴黎鐵塔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何種印象品牌,有浪漫、LV、香奈兒、迪奧、這些可能是屬於年齡層較大的時尚感;當我們想到新加坡,便想到乾淨、空曠;想到香港聯想到購物,日本則是高品質;大陸則是東西很便宜,而且很快壞掉的黑心貨。
回過頭來看一下台灣,發現我們所擁有的特色並不明顯,因為我們有太多特色,所以不知道有什麼特色可以表達充分傳達出來,並使人印象深刻,這種現象我認為是階段性的過渡期,在找尋國家定位的一個尷尬時期。

 品牌與包裝
要了解該地區的文化特性例如美國的國情就是就是喜歡大,而日本則是偏向精巧路線。如果給予錯誤訊息則會導致銷售失敗,在顏色的選擇上面也必須考慮進去,在不同的包裝上面可以看的出來賣給不同國家的商品。

接著舉出可口可樂於不同國情的國家所設計的網站風格,美國是較為豪放的感覺,所使用的元素都較為誇大;大陸風格強調自清末之後,中國人必須自強起來的強烈意識;而台灣因為在文化上面是屬於文化輸入國,且在自我的定位還尚待摸索之中,再加上崇洋的心理之下所呈現的風格是較為混雜的。



美國 可口可樂網站首頁



台灣 可口可樂網站首頁


中國大陸 可口可樂網站首頁


 品牌與感官覺
1.視覺
 品牌是很多東西的融合,並不一定是看視覺,也許是聽覺、觸覺,像我們再交換名片的時候,紙張的質感會影響到看起來的感覺。
再我們列印圖片的時候用Double A與EPSON Premium Glossy Photo Paper所印出來的質感細節一定有差。
2.聽覺
 聲音的感受也佔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例如店面播放的廣播,裕毛屋的音樂較為輕盈高質感,家樂福就是比較像菜市場的感覺,店頭廣播是:天天都便宜,要買要快歐。
有的時候則是產品的聲音,例如福特汽車之前有拍攝一支廣告,一個盲人走在馬路上,有另一個人牽引他,當他聽到像機的快門聲就知道該像機是萊卡品牌,他聽到高跟鞋走在路上的聲音就知道是香奈爾的鞋子,最後走到一輛汽車旁,看到汽車發動的引擎聲,他說賓士汽車,看事實上卻是福特汽車。這告訴我們,每種商品都擁有其獨特的聲音。
3.觸覺
 質感越重的東西再感受上越貴越高級,例如手錶Swatch與勞力士,這是一種質感的感覺。
4.味覺
 味道的感覺,在新社山上的薰衣草森林入門口處,有放置的薰衣草香味的感應是噴水器,當我們走進園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寧靜的感覺。
新的東西也有獨特的新東西味道,在行銷的歷史當中, Toyota汽車是最早使用新車的味道作為行銷的手法,廠商在每台新車上面噴上特殊的香味,每當我們聞到這種味道時,就知道這是一輛新車,而駕駛起來的心情也會不一樣。

綜觀以上四點,我舉一個例子作為分享,例如想到蘇打水我們會聯想到汽水,而汽水讓我們聯想到甜甜的、有氣泡的,而此類商品則有黑松、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
接下來我們是著利用一些印象來試著找出該商品的特色,當看到麥當勞的時候,得知該品牌是美國的汽水廠商,第二個線索是紅色,便得知是可口可樂汽水,甚至是給與一個瓶身的曲線設計,便可以由這些印象來猜測出該商品是可口可樂。

 品牌定位
多數時候我們會犯一件錯誤的事情,我們把焦點全放在產品上面,而忘記考慮到品牌與感覺,這時候我們必須釐清你是誰?你的定位點在哪裡?公司商品與何種市面上的產品較為相近,並調查市場。

以運動品牌為例,nike adidas puma 當我們看到這三種品牌時,會有何聯想?
Nike超級籃球員,adidas較為休閒,puma則是年輕時尚感較重的一群,這三種定位點皆不同。
我們可以想像喜歡puma的客人,聽著ipod理的音樂,在跑步機上做運動,並且有一台mini cooper的車子,穿著帶有嘻哈風格。這些印象皆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公司商品的個人風格。



 市場習慣的改變
時代的改變對於市場的使用習慣有重大的影響,在一個商標的演進當中為何要重新設計,以前的設計與現在有何不同,在更改商標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的出來可樂商標月來越輕盈,且柔性,不像過去的設計一樣較為生硬。
並在行銷上加入了網路這個媒體,作為公開訊息之用。

 新品牌的定位
要有一個特色不同於同性質的商品特色可以是顏色,包裝,形象,或定位。
但這點亞洲品牌較難以達成,這與亞洲文化的含蓄有關係,這是在做設計的時候必須與客戶做溝通的地方。
例如在星巴克出來之後,有許多咖啡店會做出類似設計,但這便沒有屬於自我的風格。在本土品牌中較成功的案例為85度c,不同於星巴克的走向,採用的是白底紅字的設計,明顯與星巴克做出區分,並且強調較為平價且販售精緻蛋糕。

 結論
最後一點是當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必須要抓住重點,不需要介紹太多雜訊,並且掌握時尚潮流的走向,不要怕做出與市場上不同的設計,並且要有興趣看新的東西,只要是未曾涉足的領域皆可逐一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