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法國新浪潮 二次世界大戰後並在戰後重建的年代,1959~1964
台灣新浪潮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
歷史
法國新浪潮 二次大戰之後法西斯第四共合瓦解,法蘭西歷史的轉折點。表現了當時法國人民變革現實的決心和精神。
台灣新浪潮 台灣新電影運動,俗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在台灣的民國64年蔣中正逝世時,也發生過相類似的政權轉移情形。
特色
法國新浪潮 鬆散的因果關係,開放性與不確定的結局。
台灣新浪潮 承襲新浪潮風格,並加入台灣元素,導演並不會給予太大的限制,除了台詞的限制之外,通常導演只給這場戲的一種情境、氛圍、感覺,剩下的便交由演員本身去碰撞出火花。
雷同
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
相異
法國新浪潮 是當時社會的的創新產物,由於不在棚內製作,攝影機運動大經常用橫移、推軌鏡頭,故採用了手持攝影機且場面調度帶動攝影變化,便產生出手提式袖珍攝影機的問世發明,並影響後來的拍攝手法,現今機動性較高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即是採用這種機器,接著是使用長鏡頭(註一)運鏡手法
台灣新浪潮 台灣在文化層面上是屬於文化輸入國,在外來風格的影響之下,台灣新浪潮接收之後,開始發展自己的特色,並且加入了後現代主義的元素使得台灣新浪潮,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與面貌。
(註一)長鏡頭的意思,好像就是攝影機的螢幕不動,讓人家自然進入到畫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