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公告
        搬家~
http://pusyuan.blogspot.com/搬家~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新浪潮


台灣新浪潮代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宣傳海報 1983 導演 侯孝賢


一、時間(1980-1990)
台灣新電影運動,俗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經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其中,最主要為呈現出有別過往的新興潮流,開啟劃分商業基礎為導向製作的風格,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豎立起台灣電影分界線的電影

二、地點
主要拍攝片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公司

三、開啟台灣新浪潮的歷史
 1.政治宣傳民國45年至民國60年)
1950年
「三大公營片廠」(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製片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為達到配合政治策略的要求,以及意識形態的鉗制下,全面進行電影管理及掌控。此時,台灣電影幾乎配合「反共抗俄」的文藝路線,使電影完全成為政治宣傳工具。
1960年
台灣海峽情勢略趨於穩定狀態,讓台灣經濟開始有著的發展。
1963年
中央電影公司新任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的電影製作路線,採取歐美寫實電影的拍攝風格,卻避免暴露社會黑暗面的審議規範,特意「隱惡揚善」與宣揚「人道關懷」的作法,頗受台灣市場的歡迎。
另外,大量導入新興元素的瓊瑤式「愛情」與「悲情」參予其中,持續擴展台灣電影的視野。
1970年
「十大建設」加速經濟發展。此後台灣社會開始從農業社會逐漸轉形成工業社會。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發展出回應社會需求的愛國電影、愛情電影、武俠電影、功夫電影及喜劇電影為主流的作品,成為民眾的娛樂之一。

 2.改革契機(民國78年至民國82年)
1980年
開始提高台灣電影的藝術性和國際性,聘小野、吳念真等新生代人才作為電影工業的主力。之後的劇情取材更為貼近真實的台灣社會,開始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採取自然寫實的拍攝方式,建立新的電影形式及電影語言。

 3.興起高峰沒落之後(民國82年至民國87年)
1982年
產生拍攝小成本電影的構想,「光陰的故事」則是當中代表,本片開啟解析真實社會現象,突破性的關懷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則被普遍視為新電影的首部作品。一方面因為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另一方面,也因為該片的自然寫實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間的差別。

隨著新電影持續快速擴張之際,卻因為少數拙劣混跡者的不成熟濫用,部份影片過度的自溺,致使電影品質良窳不齊,遂漸失利於票房,終至迅速消退。
1986年
楊德昌「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亦稱為「另一種電影」宣言)的論述,正式表達對當時的電影政策、大眾傳媒和影評體系提出強烈的質疑,其震憾性的言論闡述,宛如宣告「死亡」。
1987年1月24日
宣言刊登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另外,尚曾刊載於「文星月刊」以及香港「電影雙週刊」。一般而言,這群五十位新電影工作者與文化人所草擬發表的「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可以視為新電影的結束,及追求下一過程的「另一種電影」的開始。

 4.多元創作風格(88年—96年)
1988年 威權統治的逐漸瓦解,完全改變台灣歷史。從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和編劇,能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代歷史與個人記憶。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題材,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充分自由,正式邁入多元化的時代。

 5.代表作品
1983
《海灘的一天》  楊德昌
《風櫃來的人》  侯孝賢
《搭錯車》    虞戡平
1984
《油麻菜籽》   萬 仁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李佑寧
《玉卿嫂》    張 毅
1985
《青梅竹馬》   楊德昌
《童年往事》   侯孝賢
《我這樣過了一生》 張 毅
1986
《戀戀風塵》   侯孝賢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柯一正
《恐怖份子》   楊德昌
1987
《桂花巷》    陳坤厚

沒有留言: